每日观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全球IFA行业观察

全球IFA行业观察

理财及理财师行业极简故事史​及行业发展逻辑

目录

理财的定义:

1.1孕育期(1996-2003年) 

1.2婴儿期(2004-2007年) 

故事一、外资银行的榜样.

故事二、爆款基、日光基

2007年,中国公募基金的第一个巅峰阶段

故事三、阳光理财B计划、刚性兑付初体验、预期收益名称来源

故事四:资金池初体验

故事五、公奔私

1.3童年期(2008-2012年) 

故事一、外资银行人士跳槽去做高收益固收产品

故事二、诺亚上市、钜派上市

1.4少年期(2013-2016年) 

故事一、量化私募基金

故事二、P2P爆发

故事三、阳光私募.

故事四、股权与PE

故事五、雨后春笋的飞单平台

1.5青年期(2017-2020年)

故事一、去杠杆

故事二、2020爆雷连连、信仰破碎。

故事二、私募策略

1.6未来、观察、思考

财富行业的格局

传统财富公司硬伤

财富从业者如何破局



一、理财及理财师行业极简故事史

理财的定义:最早出现在2005年银监会2号令《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中,个人理财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为个人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财务规划、投资顾问、资产管理等专业化服务活动。可以看出当时监管认为理财是一揽子金融服务。

资管新规将资产管理业务定义为持牌金融机构接受投资者委托,对受托的投资者财产进行投资和管理的金融服务。所以现在的资产管理是个狭义的概念,从形式上看就是投资者将货币资金委托给资产管理机构,资产管理机构将其货币资金拿去投融资,最终将金融资产或非金融资产转换为货币资金返还给投资者。当然,这也符合当前我国财富管理的初级阶段特征,帮助投资者管理资产,努力实现货币资金保值增值。

要理解商业银行理财的本质,对未来理财发展趋势做出研判,还是需要了解商业银行理财的历史。中国商业银行的理财历史伴随着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从无到有,经历了孕育期(1996-2003)、婴儿期(2004-2007)、童年期(2008-2012)、少年期(2013-2016)、青年期(2017-2020),随着资管新规和理财新规的发布,最终将长大成人,回归受人之托,代客理财之本源。

1.1孕育期(1996-2003)

“理财这个名词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1996年,标志性的事件是中信银行在当年在广州设立了私人理财中心,专门为贵宾业务提供理财咨询服务。客户只要在中心维持最低10万元存款,就能享受到理财咨询服务。但囿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区域特征,理财咨询服务没有转换为产品形态。

1997年,工行上海分行向公众推出了理财咨询服务、外汇买卖和存款证明等12项与理财有些关系的业务,理财一词才开始走进大众人群的视野。但当时大的背景是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包袱沉重,根本无暇发展理财等中间业务。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并承诺2006年底之前实现金融业全面开放,取消外资银行在中国经营人民币业务的限制。当时,收入来源几乎都是净息差的中资银行不得不探索中间业务收入的新渠道。当年621日,人民银行发布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中国人民银行20015号令),允许商业银行代理证券、代理保险、为企业及个人提供财务顾问等中间业务。

2002年3月,民生银行非凡理财工作室筹建,国内银行对公理财业务开始品牌化经营,同年10月,招商银行成立中国首款针对个人高端客户理财的金融服务——“金葵花理财产品系列。此后,金葵花理财实现了规模化、系统化的跨越式发展。

2003年1117日,中国建设银行发行了第一款面向个人的理财产品——“汇得盈,站在资管新规的角度,该产品只是面向个人的外币结构性存款,仍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表外理财。


1.2婴儿期(2004-2007)

故事一、外资银行的榜样

2005年到2008年这段时间,为中国的理财人群做启蒙教育的是外资银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花旗、渣打、汇丰、荷兰这4家。荷兰银行后来居上,巅峰时间是20062007年这两年,在外资银行里的零售理财业务占到接近50%的比重。外资银行在那些年可算是独树一帜、独占鳌头的,开启了中国财富管理市场的首章。


当时击穿人们对银行存款固有观念的,是一款横冲出世的外资银行独创的理财产品——保本型结构性存款structured deposit。那时监管还没有这么严格,产品首页上的中文名字是直接用英文翻译过来的,叫做保本型结构性存款。


中国的老百姓对于“存款”这两个字有着天然的信仰,即便在今天依然鲜有质疑。因此,这个词汇本身也很容易形成误导,在国人传统的财富观当中,投资追求的就是保本保息,绝对安全。


事实上,这种外资银行的保本型结构性存款,严格上并不保本保息,更不是绝对安全。那为什么还会叫保本性结构性存款呢?


因为所谓的保本仅仅是指在到期的那一天是保本的,期间如果要把钱拿出来,那是不保本的,而另外有些产品甚至在未到期之前不允许开放赎回。


即便是这样,当年的外资银行依旧独领风骚,为什么?


因为在20052008年这段时间,是全球牛市的时代。当时外资银行的保本型结构存款被设计成最低3年,3~5年、8年到期,各种各样的都有,钱投进去之后只有到期才能拿回来,但能够保证你到期时不亏本金。


如何确保本金不亏呢?


主要是通过在3年或者5年产品存续期内,用零息债券贴现回来。比如投资人投了100万,产品期限如果是5年,那就意味着5年后要保证有100万的现金。那么5年后的100万贴现后得到的现值可能是80万。于是就可以用多出来的20万去买一个期权(Call Option)。当时Option的设计五花八门,可以挂钩一揽子股票。荷兰银行曾经挂钩过一个水资源的产品,全球排名前10的水务公司的股票。当然,也可以挂农产品、挂恒生指数等等。


从这个结构上来看,到期100万的现金是通过债券保障的,而收益部分则是通过option部分来实现的。这属于通过专业产品设计而实现的技术性保本,跟后来中国简单粗暴的刚性兑付是完全不同的思路。


那么,这一波是怎么火起来的呢?


05,06,07这3年里股票涨,商品涨,指数也涨——基本上什么都在涨。因此那些保本结构性存款中的期权所挂钩的标的价格也在一路飚升,连带着保本型产品的净值在半年里从1块涨到了18


半年赚了80%,还是“存款”!


于是,投资人疯狂了。


第二期保本结构性存款产品发行的时候,真正上演了万人空巷的场景。当年外资银行的贵宾客户都是10万美金起(人民币对美金汇率在9附近)。那些是中国大陆第一代有钱人,他们排队买结构性存款的场面,令人印象深刻。


投资的世界里,狂热往往伴随着悲伤的结局。


连续3年的牛市遭遇2008年次贷危机,所有美好情节都开始发生逆转。众所周知,次贷危机中包括后续的一段时间内,全球所有资本和市场都呈现出崩塌式下跌,包括股票、商品、指数、黄金。


所以这个时候无论期权(Call Option)挂钩的是什么,基本都会不行权,最终价值归零。只有其中零息债券部分不会亏掉。相当于用1块钱贴现后的8毛钱还在,另外花出去的2毛钱扔水里了。最终的结局就是,在这一批产品到期的时候,客户把心怀抱怨地把本金取走,这是一个让人遗憾和悲哀的故事。


这就是中国财富行业不管怎么样,回忆起那个时候的场景,外资银行对中国的财富管理市场功不可没。作为启蒙教育的开创者,这些外资银行为中国财富管理后来精彩纷呈的各类资管公司、财富公司,培育了第一批大量的优秀人才。

故事二、爆款基、日光基

2007年,中国公募基金的第一个巅峰阶段

我们在2020年中天天看到爆款基、日光基的新闻。

历史的发展不会全然一致,却总是会惊人的相似。

什么叫做公募基金的巅峰阶段?


2020年伊始,新冠疫情还在肆虐的23月份,陈光明发行的睿远基金,当天认购资金达到1200亿。那天各官媒和自媒的头版头条都在说这个事。


但是,这样的场景并不是第一次。


2007年10月中旬,上投摩根发行一只QDII基金,简单说就是用人民币投海外的基金。而2007年的10月中旬则是牛市的最巅峰。当时这只基金的募集金额是多少呢?


超额认购资金规模高达1100亿!


那可是2007年的1100亿,和2020年的1200亿不可同语。


后面发生了什么,想必大家都清楚。结果就是,2007年公募基金达到了阶段性的巅峰之后,遭到次贷危机的巨大冲击,之后花了78年的时间,一直到2015年才恢复到2007年规模的水平。


故事三、阳光理财B计划、刚性兑付初体验、预期收益名称来源

中国普通老百姓持有外汇的家庭毕竟少数,传统的理财方式无非是存款和购买国债。2004714日,光大银行发行了中国第一只面向个人客户的人民币理财产品——“阳光理财B计划,中国式理财呱呱落地。为何说是中国式理财?因为她一出生就打上了刚性兑付的胎记。

这种人民币理财产品设计非常简单,个人存款利率没有放开,而银行间市场央票、国债、利率债利率却已经市场化定价。银行募集来理财资金后,将其投向这类资产,扣除部分手续费后,将多余利息发放给投资人。这样一来就绕开了利率管制,因为投资的底层资产是比存款利率更高的央行票据和利率债,投资人拿到了比同期存款更高的利息。

于是乎,各大股份制银行纷纷效仿,推出自己的理财产品。当时还没有理财管理的三单原则,依托着较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员工和网点都少的股份制银行在城市中抢滩登陆。

刚性兑付一个典型特征是对外标榜预期收益率,由于理财产品的收益和安全性极高的央行票据利息挂钩,所以刚开始宣传时,都使用预期收益率为宣传语。一方面老百姓也接受,直接和存款利率作对比。

另一方面,银行大多数情况下会获得手续费之外的超额收益,这部分收益被银行留存下来了成为本年利润。当然,作为交换条件,投资者就有权要求银行保本保收益。

2005年,人民币汇改后对美元汇率一路升值,外币理财收益率开始下降,人民币理财需求开始上升,但可以配置的固定收益类资产是有限的,各银行借助股改的东风纷纷以理财作为突破口,寻求产品结构、资产配置、销售模式的创新。当年,中国银行发行了首款挂钩黄金价格的产品金易求金,光大银行发行了首只券商集合理财产品。

为了配套和规范理财业务的发展,20059月,银监会分别印发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中国银监会20052号令)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银监发[2005]63)。《办法》明确银行理财属于客户委托银行进行资金运作的表外业务,属于委托代理关系,受人之托,代客理财是该业务本质。

故事四:资金池初体验

2006年220日,招商银行发行了日日金理财计划,这是一个当天可申购赎回的产品,要维持这种高流动性T+0产品的运作,必然离不开资金池。同年516日,民生银行推出了一款非凡的人民币理财产品,这款产品是第一款银信合作的信贷类理财产品,也是第一款底层资产是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理财产品,因为募集资金投向了平安信托发起的吉林江珲高速公路项目。

2006年417日,人民银行、银监会和外汇局下发《商业银行开办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银发[2006]121),允许商业银行受境内居民个人委托开办代客境外理财业务。7月,中国银行抢发了第一只QDII理财产品发行,因投资局限于海外基金,首次仅募集资金5.785亿元。到了2007214日,因规模下降到2亿元内被迫清盘,国内首只QDII理财产品悄然退市。

2007年虽然银监会以《关于调整商业银行代客境外理财业务境外投资范围的通知》(银监办发[2007]114),放开了QDII直接投资于股票及其结构性产品的限制,但后来多款出海权益类产品亏损连连,很多至今还没回本。

2006年中国股市开始启动,1214日,上证指数达到2250点,刷新了历史新高,当然这离不开理财资金的推波助澜。当年622日,中信银行发行了首只打新股的理财产品——中信银行人民币双季计划,通过参与打新股的方式获利。随着股市疯牛出现,2007196只打新类理财产品平均回报率达到了15%,更有甚者,工行的一款理财回报率最终高达132%

2007年410日,中信银行发行了第一只股权投资类理财产品——“中信理财之锦绣1,该产品募集的资金投到了中信信托发行的中信锦绣1号股权投资基金信托计划中,主要投资方向是公司股权,IPO配售和定向增发。

同年618日,民生银行推出首款另类理财产品——非凡理财艺术品投资计划”1号产品,该产品预期最高年化收益18%,针对高端客户发行。

2004年作为理财元年,年末理财规模约为500亿元,2005~2007年,规模分别达到了2000亿元、4046亿元和8190亿元,年度增长率分别为292%105%100%。这三年间,发售的产品数量分别为598只、1354只和3044只。产品种类也从单一的固定收益类扩充到非标投资类、权益类和另类商品类。

2007年的牛市催生出第一波公募基金的火爆,也进而催生出第一波公奔私的热潮。很多时候,如果我们不知道过去,就会觉得今天所看的东西是必然的,未来也会如法炮制,实际上并非如此。而当你站在更长时间周期去看待所有细节的时候,就会发现它们何其相似。


故事五、公奔私


2007年第一波公募奔私募的浪潮中,跑出来的大咖很多,接近20位。博时基金的肖华、长盛基金的田荣华、嘉实基金的赵军、工银瑞信基金的江晖、华夏基金的石波、海富通基金的陈家琳、上投摩根基金吕俊、富国基金的徐大成、博时基金蔡明等明星基金经理作别公募基金,成为“公奔私”的第一批先驱人物。


经过十多年的洗礼,这一波人结局各不相同。赵军创立的淡水泉、江晖创立的星石投资如今已经跻身国内最大的私募机构之列,成为行业标杆;陈家琳创立的世诚投资相对低调,但凭着其优秀的长期业绩也一直受到投资人的青睐;吕俊创立的从容投资经历了各种分分合合之后,走出特有宏观对冲之路。


但是,如果你查看上述这些大白马截止当前的业绩,虽然从20152020年这些年里年化收益达到15%,但是回撤相当大,主要发生在2018年——这个熊冠全球的一年,导致大白马的回撤高达30%以上。这个表现不能算糟糕,但是同2017201820193年涌现出来的新兴大白马相比,存在这较大的差距。


当然,还有些更惨的。比如博时的蔡明在创办民森基金之后,一直到2015年之前都顺风顺水,但在经历2015年端午节爆发的股灾期间,遭到40%以上的回撤。更要命的是,在回撤之前民森刚好极大地扩张了基金的规模。


巨大的净值波动导致大部分客户遭遇了极其惨痛的损失,毕竟能够承受40%以上的回撤的人极少。至此民森几乎一蹶不振,已经很多年没有听人提起这个名字了。而类似民森这样的故事并不少。


如果把20052008年看作财富管理起步阶段的话,那么接下来的5年则是非常重要的阶段,可以称为快速扩张阶段,也可以看做是“变异”的开始。


1.3童年期(2008-2012)

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上证指数也从2007年的6124高点坠落至1664谷底,因为股票市场火热而受到追捧的权益类理财产品损失惨重,有些权益类理财出现了较大幅度亏损。

4月3日,银监会及时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银监办发[2008]47),通知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市场秩序,并规定理财产品起售金额不得低于5万元,虽然规定要临柜评估投资者适合度,但这种面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发行对象可以超过200人,起售金额又远远高于公募证券投资基金要求的理财产品,很难说清其算是公募还是私募。按照资管新规,募集对象累计超过200人应归入公募产品。

2008年在人民银行下调利率和四万亿刺激下,中国信贷规模急剧扩张,但当时存贷比还没有放开,银行通过发行理财抢存款,理财产品利率水涨船高,存款又不断搬家,理财规模当年达到了3.7万亿元,同比增速高达352%,当年发行6732只理财产品。

长期以来,信托公司在于银行合作中没话语权,基本扮演通道角色,没有主动管理的权利。2008124日,银信合作被首次规范,银监会印发《银行与信托公司业务合作指引》(银监发[2008]83),明确银行和信托应各自独立核算,并建立有效的风险隔离机制。

银行在委托信托公司管理资产时,不得干预信托公司的管理行为,信托公司则应当勤勉尽责独立处理信托事务。银行不得为银信理财合作涉及的信托产品及该信托产品项下财产运用对象等提供任何形式担保,而信托公司投资于银行所持的信贷资产、票据资产等资产时,应当采取买断方式,且银行不得以任何形式回购。

2009318日,人民银行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银发[2009]92),明确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地方政府组建投融资平台,此举进一步推动了银行理财资金流向信贷类资产。

2009年也是银信政合作的开始,银行需要放贷款完成指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需要资金促进经济,而存贷比、授信集中度指标约束了表内资金投向平台,银行以信托作为通道,2009联合城投债,共同将资金输送给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政府提供显性或隐性的担保。

2009年1214日,银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银信合作有关事项的通知》(银监发[2009]111),禁止银行银信合作理财产品投资于理财产品发行银行自身的信贷资产或票据资产,目的就是为了防止银行通过刚性兑付的理财产品将信贷资产假出表。通知还要求信托公司不得将资产管理职能委托给资产出让方或理财产品发行银行。严格审查投资者资质,确保监管穿透。

天量的信贷资产投放导致股份制银行的存贷比迅速攀升至74%,接近75%的红线。在巨大的资金压力下,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通过理财为实体经济输血,理财规模迅速的攀升,截止2009年末,98家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存续数量5728支,理财规模9744亿元。

高速发展也带动了产品结构设计、投向拓展、客户分层等方面的创新。比如,北京银行发行了首款外币信贷类理财产品。国内第一支TOT(通过信托计划再投资多个证券投资信托计划)面市。光大银行联合5家私募公司推出阳光私募基金宝,投资起点50万元。浦发银行推出汇理财稳利系列国庆假日理财计划,目的在于吸收股票投资者国庆期间闲暇资金。

为了保护普通投资者,银监会对理财的投资品种和投资方式设定了条条框框,使得银行理财产品更加稳健,也造成投资者理财没有风险,投资等同存款的视觉错觉。

比如,200976日,银监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投资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银监发[2009]65), 除面向高净值客户外,禁止普通理财产品资金投资于二级市场股票或股票型基金、未上市企业股权和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或交易的股份。这也导致理财不得不将更多资金投资于具有固定收益的债权类资产。

理财资金不能够直接发放贷款,要形成债权必须通过资金信托计划放款。银信合作则是2009年之后绕道监管的利器,银信合作从20099月底0.6万亿元激增到2010年上半年末2.8万亿元,其中融资类产品占比高达64%,大量资金流入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业、两高一剩行业,严重影响了宏观调控目标的实施。

2010年610日,国务院下发通知,要求整治地方融资平台,限制城投债发放。76日,银监会全面叫停银信合作,要求等待新规落地后才能放行。812日,银监会发布《关于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银监发[2010]72)72号文对信托产生了两大影响。

一是融资类银信合作理财业务占比不得超过银信理财合作业务的30%;

二是禁止开放式信托产品,抑制了信托产品和理财产品期限错配,对信托公司的流动性造成了冲击。

对银行而言,则要求银信合作发行的融资类理财产品在2年内回表,并按照150%的拨备覆盖率要求计提风险拨备,资本不足及时补充。银信合作新规犹如一道终止符,直接把信贷类表外理财产品打入冷宫。

在货币紧缩政策下,银行资金短缺,只能发行短期化甚至超短期或者是开放式理财产品来募集资金,一年期以内的理财产品(含开放式)占比接近98%,这对银行表内外流动性管理形成了重大挑战,也为20136月末的流动性风险事件埋下了伏笔。为了弥补银信合作受限带来的资产荒,各银行机构开始积极探索与证券公司和私募机构合作,以求代替银信合作业务留下的市场空白。

传统的银信合作是通过信托公司作为通道向银行授信客户发放信托贷款,然后由理财产品承接。银信合作被禁后,2011年开始新的绕道方式,三方买入返售信贷类理财结构快速增长,也有部分转移到表内同业非标。2011113日,银监会补充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的通知》(银监发[2011]7)要求商业银行在2011年底前将银信理财合作业务表外资产转入表内。对于未转入表内的银信合作信托贷款,各信托公司应当按照10.5%的比例计提风险资本。

2011年,我国通胀形式居高不下,为了抑制通胀,央行连续上调存准率和贷款基准利率,造成银行资金短缺,揽储压力进一步增大。各家银行为了争夺存款及理财市场,产品的期限设计的越来越短,甚至出现了1天理财。从流动性管理角度,高度依赖资金池运作、期限严重错配的理财产品流动性非常脆弱,只有不断的高息揽才能保持流动性不会断裂。

资产池运作、超短期理财产品的风险问题渐渐受到监管层重视,201175日,时任银监会纪委书记王华庆在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管座谈会上讲话中提到:理财产品短期化趋势明显,预期收益率持续攀升,甚至引发部分银行间的恶性竞争,个别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有变相高息揽储之嫌由于资产池类理财产品采取滚动发售、集合运作、期限错配、分离定价的运作模式,银行可获得一定的期限利差。

因此,部分银行相继建立起资产池,将各种期限、各种类型理财产品募集的理财资金集合后投资配置多种资产的资产池进行集合运作,导致多个理财产品同时对应多笔资产。值得一提的是,领导干部讲话一般只是作为内部通稿,然而,该文件作为规范性文件印发,文件名为《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王华庆纪委书记在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管座谈会上讲话的通知》(银监发[2011]76),监管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随后,银监会叫停了1天和7天的理财产品,以防把银行理财产品当成冲时点存款的工具,然而银行凭借理财产品募集期和到期的精准配置,让理财资金在月末季末总能成为一般存款。这一年,银监会把理财资金池问题列入了重点观察对象,接连出台措施抑制资金池的发展。

然而,银行又通过开放式理财产品的设计,将池子做的更大,自营与理财之间、开放式产品与封闭式产品之间相互交易,流动性管控的如鱼得水。金融人士都清楚,缺乏管控流动性错配只有将规模越做越大才能将爆发流动性危机的可能性降到最低,这和互联网金融的旁氏骗局道理相同。

表外资金池运作模式本质上就是再造一家影子银行,资金池是指银行将发行多种理财募集而来的资金集合在一起,所投资资产汇集到一个大的池子里,资金和项目并非一一对应关系。比如银行发行3个月到期的理财产品往往投向几年后才能到期的非标项目,那么3个月后,银行只能通过发行新的理财产品续接,这种称之为滚动发行,这种方式资产端和权益端期限严重错配,一旦产品停止发行,银行立即面临兑付问题。

长期以来,投资者对理财产品产生了刚兑信仰,即便非标资产到期后出现了偿付问题,银行也会动用其他项目的收益来弥补亏损项目。出现严重亏损时,为了能让所谓的非保本理财产品不至于无法发行,甚至会用表内自营资金去购买亏损资产。

理财与理财之间、理财与自营之间的内部交易均是刚性兑付的表现形式。如果银行发行了净值型理财产品或率先打破刚兑,意味着该行的理财产品会面临无人问津的窘境,群体博弈的结果导致预期收益型产品成为理财发展的必由之路,刚兑的表外理财犹如银行影子规模不断攀升,直至2017年末规模达到了22.2万亿元。

2011年930日,银监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银监发[2011]91)

一是明确商业银行开展理财业务应严格遵守成本可算、风险可控、信息充分披露的原则,事前、事中、事后理财信息应在总行官方网站披露。

二是重点加强对期限在一个月以内的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和合规管理,防止利用短期、超短期理财冲时点监管套利。

三是再次强调每个理财计划的单独核算、单独建账、单独管理;

四是自有资金投资的理财中包含信贷和票据资产一律纳入表内核算,计算存贷比、风险加权资产和计提风险拨备,穿透原则已经体现出来。

10月,银监会以20115号令形式发布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监督管理、投资管理、信息披露、销售管理以及客户服务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规范。销售管理办法核心是将合适的产品卖给适当的客户,禁止任何情形下客户风险和产品风险不匹配的销售,其实就是投资适当性管理要求。首次明确私人银行客户金融净资产需要达到600万元,高净值客户满足以下条件三选一:

一是单笔理财产品认购不过少于100万元;

二是个人或家庭金融净资产总计超过100万元;

三是个人收入最近三年每年超过20万元或者家庭合计收入最近三年每年超过30万元。

除此之外,销售管理办法明确了八项客户风险评估指标,同时明确理财产品首次风险评估必须临柜,这也遏制了后来银行理财互联网获客途径。

银信合作收紧后,2012年是理财监管是相对平静的一年,201211月底华夏银行飞单案件爆出之后,银监会重点治理案件防控以及理财飞单飞单的本质还是投资者养成了银行会对理财刚兑的思维惯性,银行员工表间代理行为也纵容了投资者刚兑信仰,直至2017年民生银行航天桥支行假理财案爆发。

就在这一年,银行开始寻找除信托公司外金融机构的合作。可以说,2012年是证监会监管下的证券公司及其子公司资管、基金公司及其子公司资管的诞生之年。时任证监会主席郭树清鼓励创新的总体思路,为券商资管拓宽了创新空间。从此中国式大资管正式拉开帷幕,银行理财业务进入懵懂的少年期。

当年,证监会分别以29号、30号和32号公告公布了《证券公司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实施细则》、《证券公司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实施细则》、《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管理暂行规定》。

明确了证券公司及其子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业务范围、资产投向等具体的规定,银行理财正好需要这样的资管通道为其表内资产出表提供了渠道,通过券商或基金可以绕开众多之前银监会的法规约束。也许有意,也许无意,刚被浇灭的混业资管火苗却通过证监体系点亮了新的火花,正应了华尔街那句老话——“金钱永不眠

故事一、外资银行人士跳槽去做高收益固收产品

2009年开始,高收益固收产品出现,行业内人士今天称之为“非标固收产品”或者“类固收产品”。在这年除了中央的4万亿,地方配套超过20万亿,加在一起约25万亿。

自此,中国经济被套上巨大的杠杆,中国财富管理行业也开启了轻松赚钱的美好时代。

当时有位东亚银行的员工因为业绩实在普通而未通过考核获得留用,转而去了一家小型三方财富公司卖信托产品。刚性兑付、保本保息、绝对安全,在这些产品优势的叠加之下,开单变得极其容易,提成也高的惊人。


大部分从业者和投资人都不知道的是:这些产品背后挂钩的便是那巨大的经济杠杆,依靠投资渠道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法门。由于各地投资体量过大,所产生的社融需求无法通过银行信贷得到解决,便催生出游离银行体系之外,但又跟个体岗位“紧密相连”的银子银行。而信托也好、券商资管也好、抑或是基金子公司的资管或者期货资管,都是执行影子银行职能的载体而已。


至于产品究竟投的是什么,项目好不好,会不会有风险,已经全都不重要了。因为投资到期必定本息双收,稳稳当当。一切早期的房地产信托或者资管类产品,年化收益可以做到15%。市场上既然已经出现安全和收益兼顾的产品,谁还会去买那些波动大、收益不确定的股票基金呢?


在这样的背景下,无论是保本保息的非标产品规模,还是以销售为导向的财富公司,都像雨后春笋一般蜂拥而出。

故事二、诺亚上市、钜派上市

正是在这个历史潮流之下,推动了诺亚的财富规模的急剧上升,促成了钜派从无到有并且4年上市,催生出许多规模庞大的财富集团(它们中许多目前已经不复存在)。万人规模的公司不在少数,并且还在不断地扩充规模。


这既是杠杆和资本的狂欢,也是投资人和理财师的温床,所有在这个圈子里的人都可以快速致富。而这种致富的源头只有一个,那就是无限循环的完美兑付。


可能在今天看来,这样的想法有些可笑。现实业已反复给予深刻的教训。但在那个阶段,大部分人都认为非标固收就是专业的象征,是无比伟大的金融创新,是天长地久的存在。


非标从兴起到今天(2021年)已经11个年头,虽然衰亡之势显露无疑,目前仍旧在全国各地留有许多余味。而非标对财富行业的影响更多地在于投资认知方面,经过10多年的反复强化,大部分投资人脑中已经烙下绝对完全与高收益共存的思维定式,并且不再愿意学习,甚至不愿接受任何新事物和新变化,固守不化之人终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经历了牙牙学语,蹒跚爬行,中国式理财在成长中摸爬滚打进入了童年期,期间产品创新也层出不穷,即学会了进入股市参与打新,和小哥哥信托之间勾搭也日趋成熟,但年轻的银监爸爸及时阻止了理财和信托之间的亲密合作,防止银行通过银信合作绕过信贷规模管控、漏提资本监管套利。


1.4少年期(2013-2016)

伴随着青春发育的少年总显得躁动不安。2012年之后,刚性兑付、资金池、杠杆叠加的潜在风险已开始显现。为了严加管教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孩子,自2013年起,银监会陆续颁布了多部规章制度,旨在引导理财业务向资管的本质转型。这些监管规章制度主要体现在三点:一是规范理财资金投资管理,二是规范理财产品销售的分类管理,三是逐步实现穿透式监管。

2013年325日,银监会印发《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银监发[2013]8)8号文的核心是对理财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进行规范。

其一,要求理财资金来源与投资标的一一对应,清理资金池/资产池模式。其二,把所有不在银行间交易所交易的债权类资产统统归为非标准化债权资产。

其三,要求非标资产单独建账、单独管理、单独核算,避免自有资金与理财资金混淆,防止理财资金错位错配形成风险。

其四,非标投资定向披露给理财产品投资人,限制期限错配和风险溢价错配模糊理财资金投向。

其五,将理财投向等同于自营贷款,进行尽职调查、合规审查和贷后管理,增加了银行非标投资难度。

其六,设定非标资产投资不高于理财产品余额的35%和上一年度总资产的4%红线。

其七,对未达要求进行追溯,比照自营贷款进行计提资本。

其八,不准提供任何直接或间接、显性或隐性的担保和回购承诺,切断银行变相增信,将理财演变为通道业务。

2013年429日,一份《关于加强2013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监管的指导意见》(银监发[2013]10)要求全口径统计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将理财最终投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项目和资金也纳入统计。

没过多久,一场号称是央行流动性压力测试的银行间钱荒爆发,形式上是多重监管政策共振诱发,本质上仍然是银行理财非标资产期限的严重错配引发的流动性风险,没有风险隔离的表外理财和表内资金流动性相互传导,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分支机构的无序竞争也加剧了流动性之忧,短期理财产品收益率一度飙升至18%

同年9月,在银监会创新部推动下,11家银行试点理财直接融资工具、理财管理计划,规定银行只能通过银行理财管理计划认购理财直接融资工具份额,并在登记之后,可以通过理财直接融资工具综合业务平台进行报价和转让。

理财直接融资工具续与企业债券融资一一对应,单家银行所有理财管理计划持有任意理财直接融资工具的份额不得超过总份额的80%。尽管理财直接融资工具被称之为标准化投资载体,不纳入非标资产统计,但几乎没有流动性的资产会导致估值极其困难,信息披露也成为硬伤,未大规模推广说明试点暂不成功。

2013年也是金融基础设施完善与互联互通的元年。614日,全国银行业理财产品信息登记系统正式启用,根据《关于(一期)运行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发行理财产品的银行需要补录所有过去3年理财产品信息,此后所有理财信息必须通过该平台录入募集期,存续期信息,投资运作信息。

12月23日,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发布《关于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开立证券账户有关事项的通知》,允许理财产品在沪深股票市场开立证券账户,可以投资标准化债券、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优先股等固定收益类产品的投资,但对权益类产品没有批准。

次年126日,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有关事项的通知》(银市场[2014]1),重新放开对银行理财产品银行间债券账户开户政策。

值得一提的是,银行理财分为表内(保本)理财和表外(非保本)理财,尽管都是SPV,但在统计上并不规范。人民银行公布了《关于2013年金融机构统计制度有关事项的通知》,规定2013年起,金融机构所有表内理财产品均纳入结构化存款统计。这也为资管新规后保本理财转型为结构化存款奠定了法律基础。

2014年伊始,国务院办公厅一份《关于加强影子银行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013]107)。该通知对影子银行进行了分类,主要内容包括严禁过桥,通道、代持等绕监管的业务模式,严禁非信贷科目放款,严禁账外杠杆。此外,对银行理财的非标监管政策逐渐向其他非银金融机构延伸。比如,运用净资本管理约束信托公司信贷类业务,信托公司不得开展非标准化理财资金池等具有影子银行特征的业务。

在加强影子银行管理的同时,互联网金融则悄然走进了大众生活,互联网公司纷纷推出了各种宝宝类理财产品。支付宝联手天弘基金退出余额宝,背后是开放式货币基金,这种1元就可以理财且收益不错的新理财方式,导致居民储蓄存款快速流失,货基却迎来了黄金发展期。

此后,腾讯、百度、京东等互联网巨头纷纷依托于互联网场景全面部署理财业务,微信钱包、百度钱包等互联网理财方式以前所未有的便利度普惠中国大众。而传统银行为了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威胁,纷纷推出直销银行拓展线上渠道。这种既不是表内理财也不是表外理财的直销模式,有时候也戏称为银行的表表外业务。

这一年,银监会对理财的监管始终没有放松。2月召开的2014年全国银行监督管理会议上,明确当年监管重点为银行理财和同业业务,将分别通过设立理财事业部和同业专营从公司治理层面予以规范。219日,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印发《关于2014年银行理财业务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银监办发[2014]39)首次强调解包还原穿透原则,即对于非标债权投资,应穿透到最后一层来核算是否满足8号文中非标准债权资产4%35%比例限制。

4月8日,印发《关于信托公司风险监管的指导意见》(银监办发[2014]99),明确信托公司不得开展非标准化理财资金池等具有影子银行特征的业务。418日,银监会合作部印发《关于加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投资业务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银监合[2014]11),首次对同业非标投资设定了双二的资质要求,即满足监管评级在二级()以上且资产规模在200亿()以上。

7月10日,银监会印发《关于完善银行理财业务组织管理体系有关事项的通知》(银监发[2014]35),有意开展理财业务事业部改革以落实难以实现的三单原则,这也为后来三方托管或设立资管子公司奠定了理论基础。

9月11日,人民银行、银监会、财政部印发《关于加强商业银行存款偏离度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禁止理财产品期限结构设计为发行和到期时间集中于每月下旬,于月末、季末等关键时点,用理财资金来冲时点存款。1214日,银监会印发第一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力图打破刚兑、回归本源,理财产品向净值化转型,但很多深层次问题没有妥善解决,最终征求意见稿束之高阁。

2014年的监管焦点依然是424日五部委印发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银发[2014]127)127号文定义了同业融资和同业投资概念,规范了同业代付会计处理,禁止三方买返,回购业务项下标的应当为银票、债券、央票等在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交易的具有合理公允价值和较高流动性的金融资产,卖出回购方不得将业务项下的金融资产从资产负债表转出。

5月8日,银监会印发了《关于规范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治理的通知》(银监发[2014]140)重点是对同业业务的治理进行了规范,首次明确同业专营的具体概念。此后的两年,同业资金直接投资非标债权的规模扩张得到抑制,同业投资却登上了历史舞台。

127号文提出同业投资的本意在于引导金融机构从投资非标投向金融债、次级债、ABS、同业CDSPV等产品类型。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借助于SPV的同业投资成为银行投资非标的新渠道,银行利用自营资金通过互买、腾挪等方式将非标资产转移至自营投资项下,一般计入应收账款类投资,各种资管产品成为银行信贷类业务的主要通道。这种缺乏全局性、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和监管之间的相互不协调,只会让资管产品嵌套层次更多,资金链条拉的更长。

2015年之后,同业投资再次转换新的形态,委外投资兴起。由于受到4%35%非标投资比例的限制和穿透式监管的要求,随着银行理财规模越做越大,底层资产中标准化的债券投资、货币基金、股票等标准化证券金额越来越高。同业投资合作方从信托公司逐步到证券公司及其子公司资管、基金公司及其子公司资管、期货公司及其子公司资管等等。

以权益性投资为例,2015年是属于股市的疯狂年份,615日,A股经历了一年的疯涨之后突破5100点之后,开始掉头向下暴跌,在一个月时间内回到了3300点。事后被称之为杠杆牛,场内杠杆依托与券商两融业务,场外杠杆则是以证券类信托产品为首的理财资金通过伞形信托模式不断涌入股票市场。

据估算,至少有5000亿元理财资金配合劣后级信托,撬动了上万亿市场。由于产品设计并非同亏同盈,而是劣后级给优先级提供了保本保收益安排,理财并未受多大损失,劣后级投资消灭了一批中产阶级。退出结构化杠杆的理财资金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资产可投,只能委托非银机构进行管理,投向了债券市场,再配合这央行流动性宽松,又成就了债券的牛市。

为了规避127号文对同业业务的限制,这一年,同业理财在悄然中快速生长,余额从年初0.56万亿上升至年末3万亿,占全部理财比重上升至13%。许多银行将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打包成理财产品卖给同业专属客户。因为是表外非保本理财,发行银行不在资产负债表内,不占用其资本,但往往背后都有兜底的抽屉协议。部分同业理财演变成银行间相互隐藏信贷规模的重要工具,当然能隐藏的还有不良贷款。

2016年,中国金融监管的总基调开始转向为去杠杆。11日,央行对合意贷款管理机制进行改革,建立了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其核心是控制包括投资在内广义信贷增速,20171季度开始将表外理财也纳入了广义信贷范围,这对中小银行跨越式发展、弯道超车造成了致命打击。同时,央行开始减少短期低利率资金的供给,给市场提供更多的是中长期的高成本资金,导致理财资金委外收益率下降,到了20161215日,下跌数周的债券市场出现恐慌性抛盘,各种高杠杆的委外债券投资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国海事件趁机打破了同业交易无信用风险的江湖规矩,至今还有很多标准化资产投资为主的理财产品不得不靠改变会计分类来掩盖实质性亏损。

2016年428日银监会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资产收益权转让业务的通知》(银监办发[2016]82)在业内引发了关注,文件主要规范信贷资产收益权转让业务的会计处理、拨备计提等相关事宜,并规定按通知要求在银登中心完成转让和集中登记的信贷资产收益权,银行理财产品投资可不计入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成立于20146月的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有限公司主要提供信贷资产的登记、托管和流转服务,属于金融基础设施之一,但由于在银登中心交易的信贷资产及其收受益权由于缺乏流动性,被业内戏称为非非标,也就是不纳入非标统计的非标。正是这种监管照顾有佳,2017年银登中心挂牌转让交易的信贷资产及其收受益权出现了井喷。

2016年7月,银监会创新部再次草拟了《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力图通过对2005年以来颁布的各类与理财相关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进行整合,出台对理财业务建立统一的监督管理办法。但由于对资管行业功能监管和统一监管的呼声越来越高,这份征求意见稿出台时间尚不成熟,必然要在大资管新规的框架下逐条修改。

10月,为了抑制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表外理财来规避广义信贷增长,人民银行决定在2017年一季度宏观审慎评估(MPA)时正式将表外理财扣除现金和存款后纳入广义信贷范围。


故事一、量化私募基金

正当非标保本保息产品泛滥于中国财富行业的时候,股票量化私募基金也开启了属于它的元年。站在当下(2021年),显然股票量化策略开拓出更加宽广的前景,而毫无技术可言非标业务则把路彻底走歪走绝。

看来,坚持做复杂而正确事情,才是正确的。


2010年沪深300期货的出现,给了股票量化策略基本的对冲工具。在没有这个工具之前,股票只能依靠低买高卖,高抛低吸来赚钱。有了做空工具,交易策略得以朝更加多元的方向进行演化。

当时,股票量化策略并没有受到什么关注,毕竟对于普通投资人来说,实在难以理解其中的交易逻辑。大多数人在投资上的认知,基本还停留在将炒股等同于听消息或者跟庄,要么就是买个信托眼睛一闭,保本保息。即便在今天,还有不少人无法理解量化的实质。

沪深300期货面世之后,量化基金的先行者开始疯狂试探。第一批老牌量化私募也浮出水面,其中有一家不得不提,那就是申毅投资。

这家私募的名字就是创始人自己的名字,申毅是学物理的,据传有个故事,那就是申毅在物理实验期间为了打发时间,写了量化模型和程序进行交易。实验做得怎么样不得而知,但是那时的量化交易让申毅赚了不少钱。毕业后申毅直接转型在美国华尔街开始交易生涯,后来从高盛量化部的负责人岗位上辞职回国,并于2010年创办申毅投资。截止2020年底,申毅的量化基金具有10年以上实盘业绩,算是国内可考业绩时间最长的量化私募。


在之后的20112014这几个年头里,市场中性策略获得了异常优秀的业绩,原因很简单:所知者少,市场参与者也少,在所有人拥挤在保本保息的非标赛道上,量化的版图内有很高的阿尔法——能够在稳定获得年化15~20,甚至更高的收益,同时基金净值的回撤极小。


于此同时,无论是信托、券商、基金子公司、期货、保险都在不遗余力地扩张影子银行业务,并且在2013年的时候,队列中突然出现一个新的身影。但凡在中国做非标业务的,第一有牌照优势,第二能够在产品结构设计上绕过监管的限制。可是这位新成员两者都不具备,有的只是那颗践踏平凡的野蛮之心。

同样在2015这一年,市场中性策略也残了。因为端午股灾之后,监管对于做空股指进行了前所未有的严厉限制。失去了对冲端,市场中性的策略就无法继续执行。更何况在此前一波行情中,依靠小票捕捉阿尔法的模型,在蓝筹大盘股暴涨之下损失了大量的机会和血液(资金),慢慢地限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但是量化交易的势头已经在中国的二级市场和私募圈子中开枝散叶,当旧事物被阻挡下来的时候,新事物也开始产生。CTA基金就在这样的背景下站上了中国证券私募史的舞台。


业内人士将2016年看做量化CTA的元年。为什么?跟股指期货限仓有直接关系,2016年股指期货限仓之后,原先做中性策略的资金无法继续在股指上有所建树,便逐渐朝着商品市场转移。这部分资金进入到CTA策略之后,2016年的商品交易规模直接超过了2015年。


当时CTA以趋势跟踪为代表策略在2016年获得了7.76的收益(平均水平),同比当时整个大盘下跌了10%以上,中国多股票基金亏得鼻青脸肿,CTA刚问世就做出了接近20%的超额。而优秀的CTA基金收益更高,许多超过20甚至达到30以上。


可以说,量化策略是一个不断受到制约,又不断寻求突破的细分市场。从2010年走到今天,中国的量化基金已经成为不可忽略的存在。截止2020年年底,股票量化基金规模达到4000多亿,CTA和市场中性也都突破了1000亿,66家百亿级私募中有10家是量化私募。这些规模的增长,都印证了在过往各种不同的市场行情中,甚至极其缺乏工具、极其受限的情况下,量化圈不断探索新策略、具备研发迭代的能力的表现。


故事二、P2P爆发

这个后来得到爆发性增长的怪物叫P2P,最初的打法极其简单豪横,从各家外资银行、金融机构用一倍、两倍、甚至三倍的工资挖人,通过招聘销售直接汲取客户群体。


P2P并非是在2013年诞生,在此之前的2007年就已经在中国市场出现,只不过当时并没有太多的机会。一直到2013年,借助四万亿和双创的余音才开始爆发泛滥。其实从产品设计角度已经可以发现端倪,2009,2010年时信托产品基本是300万起,之后契约型基金(2014)是100万起,但是P2P没有门槛,高的可以几十万,低的可以几百块。无论是高净值还是打工人,都可席卷覆盖。


P2P的底层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小额信贷,另一种就是没有底层,虚构一个借贷。无论是哪一种,都没有安全性可言。在中国,能跑出来接受如此高利息的借款人,没几个是正经人,这批客户都是银行信贷不愿接的,信托、券商等一系列影子银行也不会去碰。而P2P通过积少成多的方式,将民众手头资金集合汇总,再用更高的利息借出去。


坏账了怎么办?


只要能够保持不断有新的资金进来,这样出资人(个人投资者)之间就能形成一个完美兑付的循环。按时兑付本金利息是最有利的证明,什么海归985,什么CFAFRM,什么基金经理,在普通投资人眼里远远不如一招暴发富,躺着挣钱的金融新“贵族”。


就这样P2P将这种不靠谱的不定时炸弹下沉到千家万户,然后给自己起了一个更加洋气的名字——互联网金融,一跃成为时代的新宠。


2020年的第四季,P2P被官方判定,彻底从中国财富市场上消失。但是它们的历史使命已经圆满完成:第一,用血本无归给普通投资人深深地上了一课,投资中没有保本保息的事情。第二,祸害投资人的同时,顺带着把诸多股权基金带进了沟里,其中国内第一梯队的股权基金几乎全线踩雷,专业人士也会有看走眼的时候。

相比之下,一路顺风顺水,野蛮发展的P2P和非标固收则不断遭遇冲击和阻碍。2015年底标志性几个风险事件就是e租宝、大大集团、金鹿(快鹿集团)的轰然倒塌。这次地震一直延续到2016年的年中才稍微告一段落。


这是第一次给信仰保本保息、刚性兑付的投资人敲响警钟,而这次钟声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是雷潮的开始。


可以说,从2015年底到2016年中的半年,部分从业者和投资人神经是非常紧绷的。因为在e租宝、大大、金鹿三家倒下之后,中晋合伙人、3M等庞大的互金集团接二连三地倒下。


故事三、阳光私募

2014年私募备案制出现,标志着私募基金的合法地位正式确立。自此证券私募基金开始全面阳光化,于是便引发了业内又一波公奔私的浪潮。这个队伍中有许多名字,大家必定更加熟悉。


南方基金投委会主席邱国鹭离职,创立平台型私募高毅资产,汇聚众位明星投资人合伙创业,多名来自大型公募基金,包括博时基金邓晓峰、建信基金卓利伟、中银基金孙庆瑞。如今高毅资产管理总规模已超1000亿,是国内最大的证券投资类私募基金。


华夏基金知名基金经理胡建平创立了拾贝投资,目前管理规模也已经超过百亿;兴全基金投资总监王晓明创立了兴聚投资;景顺长城基金投资总监王鹏辉创立了望正资产;嘉实基金的知名明星基金经理党开宇创立了易同投资。这几家私募成立以来一直保持着比较优异的业绩表现,如今仍然是公募派的中坚力量。


2014年非常轰动的还有“公募一姐”宝盈基金的王茹远创立宏流投资,但这又是一个悲伤的故事。王茹远做到公募冠军靠的就是TMT行业成长股中牛股的挖掘与投资,但很不幸的是2015年股灾、2016年熔断受伤最重的就是成长股,宏流投资在股灾中也是损失惨重。所以一姐的名号最近几年也几乎再无耳闻。


2015年初,任职时间最长的基金经理(15年之久)的华夏基金副总经理兼投资总监尚志民离职,与他的兄长尚志强合伙创立了朴易资产;原嘉实基金,基金经理詹凌蔚创立观富资产;嘉实基金知名基金经理刘天君创立了泰旸资产;南方基金的基金经理马北雁创立了诚朴资产;易方达基金的蔡海洪创立了睿璞投资。


2015年还有多位公募基金总经理奔私:民生加银基金总经理俞岱曦、汇添富基金总经理林利军、泰达宏利基金总经理刘青山也离职投身私募,分别创立万吨资产、正心谷创新资本以及清和泉资本。


2016年之后奔私的明显就减少了很多,一方面市场确实不好做,私募劳心劳力,还不如在公募待着;另一方面,私募备案也越来越难,操作上变得更加麻烦。


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把尺子。当尺子太短的时候,你可能被所看到的东西误导。不要认为今天所发生的一切都将天长地久,从明星基金经理的起起伏伏,从P2P的盛极一时到全面退出,都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只有变化。


中国的财富行业在经历20142015年的短暂牛市和后续几年诸多乱象之后,今天(2021)终于看到依赖刚性兑付的非标固收进入全面清整的倒计时。在此期间,已经出现无数的风险事件,一遍又一遍教育着不愿看见、怀揣侥幸的投资者们。


不可否认,无论是对投资人还是从业者来说,沉溺在非标固收产品中的确有着不可比拟的快感,收益高并且“没有风险”(实际上是看不见风险),赚钱容易而且快速,就像鸦片一样,让人欲罢不能。


最风光的时候,往往也是倒计时开始的时候。但在此之前,一部分投资人首先要经受另一种骤热骤冷的洗礼。


故事四、股权与PE

这一年对财富公司来说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新三板股权基金的火爆。当时投资人对新三板股权基金争抢之激烈,丝毫不亚于今天面对独角兽基金的时候。基本上每家财富公司或多或少都在销售新三板股权基金,期限大多是3+2+1,即3年的投资期、2年的退出期和1年的延长期。到了2021年,所有在2015年发行的天量的新三板基金都将面临退出的挑战。


至今笔者还未听到过任何一只新三板基金成功而干净地全身而退,如果列位知道还请告诉我。每一次狂热,大概率都是在一波惨淡中草草收场。


除了新三板以外,还有网红单项目股权基金。所谓的网红单项目通常是指一个热度很高的公司配上一个巨大商机,在当年是绝对的明星项目,比如万达影业、滴滴、乐视、博纳影业、猫眼、新美大等等。那时候的股权投资人基本是到处抢额度,从今天的结果看,比如小米在上市后的一年内只有B轮以前的投资人才赚钱,B轮之后都是被套的韭菜轮。这波股权投资,可谓是疯狂者众多,善终者寥寥。

故事五、雨后春笋的飞单平台

2015年还出现一种“创新模式”——互联网飞单平台,具体的时间节点在2014年底到2015年初,出现了一种货架模式,比如将全国各个信托公司的信托产品,全部放在一个互联网平台上进行销售,很快就能成为比肩诺亚财富的新型财富业态。当时这种理念获得了许多资本的青睐,也拿到了许多融资,但今天都已经看不见身影。


为什么全部消失了呢?


主要症结还是存在于业务模式的根源上。所有上架产品的卖点只有一个,那就是佣金很高。如果没有足够高的佣金分利,无法打动理财师进行飞单。而在高佣金的基础下,许多理财师一边在公司吃着薪资,一边时不时飞些单子赚点外快。最终的结果就是投资人血本无归。因为支撑高佣金的背后,是各种烂资产衍生出的各种高风险。所以踩中这波雷的理财师、客户、还有获得诸多风投机构的平台公司,慢慢地失去了立足的根基。



非标从业人员当时的认知被修正了,但并不是绝对的否定,而是认为无牌照无资质的集资行为伴随着巨大的法律风险。这个契机清理掉一部分素养处于底层的从业人员,稍微好一些的开始朝着上游而去,进入到民营财富公司,以契约型基金发行明股实债的产品,用一种换汤不换药的方式,重操旧业。


2016年下半年开始,监管给与互联网金融2年的过渡期,要求各地互金公司自行转型清理,最后交卷时间定在2018年的630日。一阵狂风暴雨之后,中国的财富行业迎来了片刻的宁静。


1.5青年期(2017-2020)

度过了叛逆期,中国式理财已长成为俊朗青年,但存在的顽疾如果不加以纠正和引导,必然也会祸害社会。2013-2016年,监管部门虽然出台了多份资管监管规则,但与日新月异的金融创新相比,对资管行业的监管仍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金融分业监管体制和混业经营之间也依然存在矛盾。客观而言,尽管资管业务创新发展依耐于市场化机制,但仍需要监管部门合理引导,如果监管与市场之间边界模糊,或监管不力,势必无法防止各类套利现象的频繁出现。

2017年,中央将防范系统性金融危机列为今后几年中国经济三大攻坚方向之一,成立了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统筹整个金融业的监管和改革。由人行牵头,会同三会和其他监管部门共同开始研究大资管行业新规的制定工作。2月,一份《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内部征求意见稿流传于坊间,《指导意见》表明了统一监管、持续监管和趋严监管的态度,大家隐隐约约觉察到这次监管开始动真格了。

3月底到4月初,银监会密集发布8份监管文件,开始了三三四十大检查。检查主要对象是银行同业业务和理财业务,针对违法、违规、违章监管套利、空转套利、关联套利不当创新、不当交易、不当激励、不当收费等十大乱象行为,开展全行业现场大检查,在银行业内造成了巨大轰动。检查之后,惩罚措施面面俱到,惩处力度前所未有,让业内人士为之震惊。在层层监管和重压之下,行业乱象之风和同业业务规模多年来终于出现了萎缩。

2017年,银行理财也走过了较为艰难的一年,受严监管影响和资管新规的预期,银行理财规模同比增速大幅下滑至1.69%。全国共有562家银行业金融机构有存续理财产品,存续产品数9.35万只,存续规模29.54万亿元,较年初仅增加0.49万亿元。同业理财存续余额为3.25万亿元,比年初减少2.74万亿元,以往通过吸收同业存款、发行同业存单等同业融资对接银行理财的模式在金融去杠杆的大背景下难以为继。

11月17日,一行三会和外管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公开征求意见。2018427日正式发布,《意见》全文共31条,11137字,其总体思路是:按照资管产品的类型制定统一的监管标准,对同类资管业务作出一致性规定,实行公平的市场准入和监管,最大程度地消除监管套利空间,为资管业务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其核心和决心是打破刚兑,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回归资管业务代客理财、买者自负、卖着有责的风险本质。围绕打破刚兑,《意见》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比如统一分类、净值化管理、标准化资产认定、非标期限匹配、禁止一层以上嵌套、负债杠杆、分级比例、三单原则、消灭资金池、委外管理、三方托管等等。

为确保平稳过渡,《意见》充分考虑存量资管产品期限、市场规模及其所投资资产的期限和规模,兼顾增量资管产品的合理发行,提出按照新老划断原则设置过渡期,过渡期设置为自《意见》发布之日起至2020年底,给予金融机构更为充足的整改和转型时间。过渡期内,金融机构发行新产品应当符合《意见》的规定;为接续存量产品所投资的未到期资产,维持必要的流动性和市场稳定,可以发行老产品对接,但应当严格控制在存量产品整体规模内,并有序压缩递减,防止过渡期结束时出现断崖效应。过渡期结束后,金融机构不得再发行或存续违反《意见》规定的资管产品。

按照资管新规划定的行业底线,即将发布的理财新规自由发挥空间不大。对于公募理财的监管要求可能比资管新规更严。20185月末,银保监会创新部主任李文红公开表示:理财新规将会与资管新规的监管要求保持一致,同时还会延续银行理财业务监管的良好做法,目的是推动银行理财业务回归本源,规范转型

据媒体报道,银保监会在制定理财新规的同时,还专门制定了针对理财子公司、结构性存款的两大配套政策。保本理财在统计中一直纳入结构性存款统计,保本理财其实和结构性存款之间是交集关系。《意见》明确资产管理业务是资产管理机构的表外业务,因此纳入表内管理的保本理财将被剔除在资产管理业务之外。2017年以来,中资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急速增加,从2016年末5.16万亿增加至20185月末9.26万亿。也是保本理财转型过程中无奈之举。

2018年已然过半,被称为资管新规细则之一的商业银行理财新规至今迟迟没有露面,但可以预期到的是理财新规一定是在资管新规的框架下逐条细化。可以预期到的是刚性兑付一定会被打破,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进程加快。可以预期到的是27家有托管资质的商业银行会陆续成立资产管理子公司,与母公司之间建立防火墙,发货专业优势帮助投资者创造财富。可以预期到的是多层嵌套走向消亡,非标投资满足期限匹配要求。可以预期到的是投资顾问会被广泛运用,FOFMOM产品会越来越多。可以预期到的是符合国家战略和产业政策要求,符合供给侧改革领域的投资项目会得到支持,债转股资管会有更多发展空间。

过去的终将过去,202111日我们将告别历史,迎来资产管理业务的全新时代。届时,中国式理财将会长大成人,向世界看齐,为中国人民创造更多的财富。

故事一、去杠杆

而这次暂时的停歇,非但没有让财富行业的弊端消失,反而让幸存者更有经验,更加变本加厉,面对监管各种的限制思考出新的对策。将财富行业的非标业务向着非法集资的深渊又迈进了一步。


在前一波卷入刑事风险的同行被后来者定义为“运气不好”和“监管一刀切”,余下的大部分人非但没有醒来,对保本保息的信仰反而又加深了一层。在“幸存者”看来,监管当时只拔除了一些P2P,并没有对其他做私募的民营财富动手,说明这些业务存在一定合规性和安全性。由此,余者更加地自信满满,继续在自己的领域中构建起庞大的非标帝国。

他们并没有意识到,看不清趋势之人,终将会被趋势所抛弃。

2009年开始杠杆加了七八年,中国经济在2017年开始进入去杠杆阶段。过往的杠杆主要是通过影子银行非标融资加起来的,接下来监管和调控政策就瞄准这个局部进行清理。


业务、产品、从业者、投资人基本都是紧密相连,当其中之一显现消除之势的时候,其他几项也开始跟着退出中国财富的历史舞台。美好的杠杆时代画上句号,严监管和清整时代开启。


而在这个节骨眼上,不少人依旧在质疑监管的决心和手段,仍有大批的从业人员和投资人对保本保息的非标固收产品留有极大的信仰。而这种毫无逻辑理性和客观依据的盲目信仰则将成为他们日后血本无归、锒铛入狱的原因之一。


在谈及这个话题之前,不得不提及2017年的一个重要性事件,蓝筹股和港股行情带动了股票基金的收益。最有代表性的是景林,2基本处于收益最高行列,当年为客户创造70%以上的收益。原因是景林重仓价值股,以及港股中的蓝筹股。


接下来又是司空见惯的情形,许多投资人在2017年的第四季度看到如此优异的收益表现后蜂拥而至。接着就轮到熊冠全球的2018年,景林回撤接近25%。盲目追逐热点的投资人再次吞下苦果——苦苦煎熬一整年投资净值才回到水平线,期间浮亏幅度高达20%以上。


紧接着到了2018年,大资管新规出台,要求理财产品走向净值化,这可以说是中国财富行业的一个里程碑,一个强监管的标示性事件。通过净值化的实现,让投资人看到资产价格的波动,理解风险和收益并存。从更高的维度对刚性兑付、资金池、期限错配、借新还旧这几个顽疾症结下手。


通常来说,上述四个症结互相之间有着很高的关联。刚性兑付能够吸引到更多资金,使得资金池更加庞大稳定,而资金池产品又对刚性兑付有很高的依赖。刚兑的具体操作主要是通过期限错配和借新还旧,用新流入的钱去偿付前一期/几期的本息。


因此,一旦对借新还旧环节的监管趋向严厉,许多财富公司的庞氏游戏就无法再进行下去,导致2018年开启一波更加猛烈的爆雷潮,过往遗留的风险开始批量出清。可以说,今天(2021年)大家所面临的财富格局,以及在2019,2020这两年通过开启证券市场的窗口期将行业导向转型的拐点,大资管新规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


刚兑在不断被打破,P2P终于走向彻底的负面,但造成的损失已经很难挽回。官方曾给出一个数字,P2P至少让8000亿资金灰飞烟灭。如果说一个近万亿的行业都可以被监管彻底出清的话,还有哪个财富公司敢自称大而不倒呢?


不仅仅是P2P和庞氏游戏,还有金融机构的产品,比如作为非标万金油的信托计划,在2020年和2021爆雷更加频繁密集,甚至出现安信信托、川信信托、新时代信托、云南信托等整个公司层面被接管、停运的情况。此外,包商银行在2020年进入破产程序;而数家AAA级大型国企、央企陷入债务泥潭,发行的债券频频违约。过去认为“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现在几乎都开始发生了。


拉开这轮爆雷潮序幕的是阜兴意隆案件,这是中国第一个通过备案的私募基金(明股实债)从事非法集资活动并被最终定性为集资诈骗的案例。这起案件传导出一个重要的信号:形式上的合法合规,并不能回避极端法律风险(非法集资)。阜兴意隆让许多依旧非标的区域内奋战的从业者心头一紧。


就在非标迎来更严厉的监管,股市遭遇连续下跌的同时,CTA基金表现得极其优异,充分发挥了危机阿尔法的特性,越是遇到极端的黑天鹅事件,就越有可能捕捉超额收益。


而股票量化基金也重新崭露头角,在2018年中证50033%、沪深30025%的情况下,它只跌了3.81%。同期大多数股票型基金(主观多头),哪怕是头部的基金管理人,当年跌幅控制在10%左右已经是相当了得,更不用说在10%以内。


类似情况并非孤立,2015年整个大盘涨幅20%多,一只名为无量的基金做出了翻倍的收益,全年达到112%


为什么股票量化相对表现如此出色?


具体的原因在于量化多头和股票多头的本质区别。股票基金的策略可以分为两个大类,一类是通过主观经验进行判断,选择股票。常见的公募基金,以及那些明星基金经理大多都算是主观策略,而量化策略的是通过数学模型进行股票交易。这两类策略最大的区别在于持仓的数量和集中度。


一般来说,主观策略持仓更加集中。当其持有的板块暴跌或者个券出现风险的时候,基金回撤就会非常大。量化策略持票数量很大,少则几百只,多则1000只,甚至更多。在这种非常分散的、持有大量的股票的情况下,策略追求的是每次比股指涨得多,跌得更少。


而这个超出市场平均表现部分就是我们经常念叨的阿尔法了。


一支优秀的股票型基金,阿尔法往往在20%以上,尤其是在2018年之前。所以当整个股指跌去20%多的时候,如果阿尔法有20%,那么基金的浮亏大致就是个位数。


现在看来,当我们沉迷在过去10多年非标资产所带来的刚兑幸福感的时候,可能忽略掉净值化标准资产的领域中,每年都在上演精彩纷呈的投资股市,以及表现得可圈可点的策略和品种。


2019年伊始,中国财富行业开始跨入一个新时代、新格局——向保本保息高收益告别,向净值化标准产品转型。


这个趋势从爆雷事件就可以看得出来,2019年的信用风险已经开始向上游机构、头部公司开始蔓延。最为引人侧目的当属安信信托从产品全面停兑到停运整顿,实控人高天国下狱。作为唯一在A股上市的信托公司,中国仅有的68家信托牌照,几乎所有投资人都觉得不存在“倒下”的可能。


无独有偶,2019年还发生了许多起颠覆“大而不倒”的真实案例。7月份,万人之上的庞大机构网信(先锋集团)轰然坍塌,9月底创始人张某在英国暴毙,丢下一堆烂摊子至今还未厘清头绪。而诺亚承兴案件更是向世人述说:在信息不对称和道德糜烂的生态环境中,头部机构踩雷的概率依旧很高。而更多的财富机构——他们自己就是雷。自承兴案之后,诺亚以一篇名为“非标之死”的檄文立下Flag,全面退出非标业务,坚决面向权益类资产转型。


非标焦头烂额之际,股票市场涨幅已经达到了25%以上,基金也开始逐渐热销。不过当时的投资人大部分还在将信将疑中观望,有些则以小金额进行试探。但是,这种观望很快又变成了疯狂。


故事二、2020爆雷连连、信仰破碎。


即便非标爆雷已经成了常态,老百姓对于信托依旧存有信仰。确切说,是对过去的刚性兑付存在依恋。加之信托牌照相当值钱,大部分投资人认为金融机构不会出太大的乱子。


但是,川信、安信、云信、新时代等信托公司都出现了严重的风险事件,进入到歇业整顿状态。如果对中国信托行业历史有所了解的话,应该记得当年信托也是个群魔乱舞的行业,其野蛮程度一点都不亚于今天的P2P。经过数次清整,大量的问题公司(信托)停运、倒闭,一直到最后留下68家信托公司(2021似乎又增加一家)。今天的信托公司面临更强的监管,因此不太可能出现过于极端的风险。饶是如此,停运整顿对于从业者和投资人依旧产生巨大的影响。


另一个标志性事件就是普信的爆雷。虽然到目前(20211月份)还未被立案,这家自面世以来始终号称是央企股东背景的财富公司,终究还是露出了狐狸尾巴。


但是,普信的做法并不是孤例。早在2020年的春节期间,纳泓被立案。这家也是顶着某日报央媒的背景开展业务,曾一度在名片上印有这家央媒的名号。还有原合星财富的离职高管,跟屡屡违约失信的中信国安搞出一个子公司,以此作为宣传亮点。这些手段自2018年之后已经成为套路的标配,一本本公司介绍册子中,都会出现央企国企爸爸的缩影。


这个世界上是事情,从来就不是靠喊爹能做成的。吕布一生中喊爹多次,没落什么好下场,最后一次还没喊成。


2020年,大量民营财富连环崩盘。其中有一个特别的类型,票据基金。其代表便是民创投资,以银行承兑业务没有风险作为产品的宣传亮点进行资金募集。财富行业中票据基金一度火热,但在2019年华领、良卓、外滩控股先后倒下,再加上民创的爆雷,彻底打破“绝对安全”的谎言。


真正的银行贴票确实不容易出什么问题,但是无可能支付如此高的收益。当投资人一心向往高收益的同时,为何没有意识到如此明显的不合理之处?由此看来,大部分的踩雷可以归结于两个主要原因:第一,认知不足。第二,不愿看见。


最后还有几个标志性事件,比如永煤违约,比如包商破产,比如工商鹏华的延兑,当这些预料之外的风险发生时,身处其中之人只能抱着难堪勉强面对。还有当年热门的大白马股权基金,我们看到的又是似曾相逢的故事,前三期基金漂亮的业绩吸引大量的狂热追逐,如今巨量的资金正面临巨大的退出压力。


非标彻底走向衰亡的时候,二级市场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2020年的市场行情对所有证券策略基金都比较友好,无论是主观多头还是量化多头,抑或是CTA策略,套利策略,宏观对冲,高收益债策略等,都取得了优异的业绩表现。


如果说大部分投资人在2019年对后市还存有怀疑和犹豫,到了2020年则进入到过度狂热的状态。原先死守非标固收的投资人纷纷主动转向权益化产品,许多客户甚至在倒逼服务自己的理财师进行转型。2020年,中国财富行业开始告别过去15年的旧轨道,迈向新的行业格局。


鉴于此,2020年可称为整个财富行业从非标资产向标准化资产转型的元年。

故事二、私募策略

那么,2020年各主流私募策略,谁的表现最为抢眼呢?

2020年的收益的冠军又是以危机阿尔法著称的CTA(管理期货)基金。绿色曲线在第四季度逆袭了牛市中表现优异的股票策略基金。上图中显示的都是策略指数,代表各个细分策略基金中的平均收益率。

CTA策略在2020年收益水平是年化26.93%,主观多头策略适合26.36%,量化多头低了一个百分点,这是今年的前三名。第二梯队,套利策略依旧稳稳地取得14.29%年化收益,中性策略是12%。相比之下,上证指数上涨了11.30%。这意味着,2020年只要参与了二级市场,中间老老实实不瞎折腾,大概率是可以赚到钱的。


与此同时又看到身边无论是理财师还是投资人,都开始涌现出一股违和的自信感。有些投资人觉得原来买(证券)基金赚钱这么容易啊,那还要理财师干什么?也有些从业者觉得,觉得给客户赚钱不如给自己赚钱,把自己过往积累下的本金拿出来投资基金,一年三四十、五六十的收益多好。


在财富行业年份长一些的老兵应该都知道,类似2020年这样的行情并不多见,无论哪个策略都能赚大钱,一定不是常规现象。没有人能够对2021年做出完全精确的判断,但有一点很肯定,那就是2021年不可能复制2020年的情况。


把时间轴拉长来看,201420206年的时间里主流私募证券策略的表现,主观多头当然排在第一,因为股票策略是最激进的。在过去的6年里,年化收益达到11%,但是最大回撤高达35%


主要是因为横跨了2018年的熊市,很多基金在当年回撤高达30%以上,对于那些能够承受住期间震荡波动所带来的“痛苦”的投资人,坚持拿满56年,就可以获得复合年化11%的收益。但现实是,大部分人都高估了自己的承受能力。



其他几个策略的表现:量化多头年化做到12%CTA复合年化是16%,市场中性策略也达到了6.5%,套利基金在过去6年里也为客户创造年化10%的复利。但关键之处在于回撤(反应策略/基金的份额贡献),明显优于主观多头策略!量化多头最大回撤是19%,而CTA最大回撤是3.6%,市场中性因为2014-2015年的那波二八行情影响最大回撤达到7.8(依旧远低于主观多头),更值得注意的是套利策略,最大回撤只有2%


投资不仅要考虑收益,更要考虑以承受多少风险作为代价换来这些收益。早先刚兑的模式中,由于风险无法度量,使得所有人都对此忽略,因此衡量投资性价比的标准变得毫无意义。但在净值化的市场里,将风险和收益两个维度同时进行比较,便可以发现CTA和套利这两个策略的性价比非常高。而那些号称保本保收益的非标固收,最后被发现只不过是在用100%的本金去博取七八个点的年化收益,完全是以大博小、本末倒置。

1.6未来、观察、思考


财富行业的格局

可以明显看到,当前财富管理行业格局的关键词就是“转型”。目前还在展业的机构,乍看之下令人眼花缭乱,实际上种类并不多。汇总起来大致就是银行、券商、信托、保险四大金融支柱;然后是期货、基金子公司、银行子公司、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管理人)、传统三方;还有即将成型并逐渐成为现象级存在的独立家办。


这是参与者的角度,产品格局则可以分为固定收益和浮动收益,整个中国财富行业里的资产无论多么眼花缭乱,最后都可以归为固收产品和权益产品。


过往几年一路兴风作浪的非标固收,底层就是一个债权,只不过这个债权资产并未在交易所和银行间市场流通,因此根据相关文件的定义,这是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由此以非标债权作为底层资产的产品,被行业称为“非标固收产品”。


标准化债权资产其实一直在我们身边,202011月份永煤AAA级债券就是标准化的债权类资产。说句玩笑话:如果3A级别的债券都可以这般爆雷,那么非标市场还有多少雷需要出清呢?当然,非标和标并不是评定资产安全的唯一属性,但依旧符合大数定律,标准化市场上的债权资产普遍要比流量在外围的更加优质,这点毋庸置疑。


2018年资管新规的出台加速了后续2年整个市场的结构性变化,所有非标业务的通道都在加剧收缩,金融机构几乎停滞,外围市场只剩金交所等待监管全面清整的到来。银行的保本理财产品全面淡出市场,这几年中大致有1600多款提前退出。信托公司一方面着手拓展本源业务,一方面尝试发展权益类投资。继银行之后,信托产品的净值化已经开始。整个财富行业走向净值化,已经成为不可逆的行业趋势。


可以看到公募基金、专户、私募证券基金、私募股权基金和保险资管为代表的主动管理型整体规模的增长。首次超越以信托、券商、基金子和银行理财为代表的资管机构,这些公司过往主要就是做通道和非标融资类业务。2020年标准化资产的增量超过传统通道和非标业务,可以说是整个中国财富管理行业转型的拐点和起点。


传统财富公司硬伤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和洗礼,业内已经意识到传统财富公司的模式存在硬伤,而且这个硬伤几乎无解。


这个硬伤体现在3个方面:


第一,财富公司募资成本高企。财富公司融资成本一直都很高(P2P没了之后可算是最高)。如果投资人只要年化4%的收益,正常情况下不会来找财富公司,直接去银行就行了。如果需要6%左右的年化收益,可以去找头部信托。当投资人选择传统财富公司,哪怕是头部意味着他心中对收益的预期可能在7.5~8,甚至更高。


回头看诺亚承兴的案件,问题仅仅是出在风控层面吗?风控只是一个表面现象,根源在于募集进来的资金很贵,要想赚钱便只能去找更高收益的项目,而这些项目对标的就是风险更高质量更差的资产。即便产品到期后本息能够完美兑付,那么接下来一轮还得继续寻找资质烂、收益高的资产/项目,同时要控制好不爆雷。


在这个无解的循环下,踩雷是迟早的事情。而非标固收产品还有一个特性,踩雷后重者涉及非法集资,轻者本金血亏。往往只要遭遇一次风险,就可以将先前积累下的收益和本金都赔进去。这是第一个硬伤死结。


第二个硬伤是营销团队低效。具体表现在严重的极化现象(下图是某财富公司3800名理财师业绩的业绩分布,峰度和偏度数据很离谱。),产能主要集中在前20%,后80%的人产能低下,但运营成本则随着规模快速扩张直线上升。


此外,为了支持前线的销售人员,需要配备庞大的后勤部队——动辄上万人的公司有多少中后台?要知道,这些中后台是成本中心,而不是利润中心。再叠加二八定律,我们会发现一家财富公司的内部管理、运营成本奇高无比。


一边是极高的募资成本(生产资料),一边是畸形的内部成本(人员规模),意味着财富行业只在成本方面具备规模效应,利润则随规模快速收敛。这就倒逼几乎所有的财富公司在资产端去寻找高收益的项目和资产,从而埋下风险的隐患。



第三个硬伤是自融。如果算一本细账,大部分财富公司是不赚钱的,因为其存在的任务是为自己母公司或者大股东融资(自融)。


在这个大前提之下,上层管理者会对净值化产品感兴趣吗?首要大事必然是支持集团的流动性。只要带着自融属性,在集团母公司债务杠杆没有降下来之前,就不可能脱离自融的思维定式和业务定式。


拿着最贵的钱,找着最烂的资产,带着低效的团队,背负着高昂的运营成本,甚至带着沉重债务的枷锁,当前的道路是否还要走下去?转型又谈何容易?一地鸡毛之前,我们还将看到更多的极端、封闭、扭曲。


财富从业者如何破局


第一个难题:不被公司重视。


这是个非常现实的问题,许多财富公司会让新晋理财师把自己客户录入到系统内或者提交给公司。然后逼着出业绩,过不了考核的就走人,留下的“客户资源”再被分配给其他的老员工。这只是冰山一角,还有各种情形让理财师觉得自己压根就不被重视。


查理芒格说过一句话:如果你想得到一个好的东西,你得让自己值得拥有它。


公司为什么不重视理财师?客户为什么问要理财师返点呢?


因为,没有价值。


那么,理财师的价值来自于哪里?


再思考一个问题,客户是被理财师吸引来的,还是被公司吸引来的,抑或是被产品吸引来的?客户认可的是理财师个人还是他所在的公司?


上述问题的答案连接着第二个难题:客户不认可,不重视。


很多时候,脑袋都是被屁股决定的。比如一个人还没坐上地铁的时候,觉得里面还很空,希望门口的人能往里走。当他上了车、自己站门口之后,会觉得里面已经装不下了,希望下面的人别上来。


那么,理财师的屁股究竟应该坐在公司这边,还是客户这边呢?这个局部让许多人陷入迷茫或者盲目。从另一面,这两年看到许多类似的案例,先前对公司无比信任,拼命称赞的理财师,到了最后也是闹得最凶的那一批,说白了就是屁股和屁股的冲突。


谁对财富行业的个人职业生涯负责?


是他的领导吗?是公司CEO吗?是大股东、实控人吗?


都不是,只有他对自己的前途负责。


反之,如果自己都不愿意为此负责,又有什么理由要求别人对他负责?


第三个难题:职业和专业困境。


这几年跟许多理财师交流,大多表示不知道接下去的出路在哪里?金融机构进不去,许多银行信托不要三方的从业者。证券公司在有些城市985是门槛,有些地区可能宽松一些,但整体高于财富公司。似乎没地方去了是吗?


其实财富市场永远有着无限想象空间,前提是你的专业足够扎实,你的专业素养就是最好的基础,最大的平台。有不少学员在探普学堂补充专业知识之后,拿到中金财富的offer。有时候做出改变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


关键是不断努力去打造自身的硬核,时不时去思考: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跟其他从业者相比有哪些差异(比较优势)?


就行业动态来看,目前正处于一个非常珍贵的“傻瓜窗口”。所谓傻瓜窗口值得的是大部分不认为这是机会而是陷阱的时候,如果有人去干这件事情就会被吃瓜群众看作傻瓜。随着时间的推移,当越来越多的投资人发现这是个机会的时候,资金就会蜂拥而至,投资的效应开始持续递减,直到最后附加值降低至零甚至变负还在激烈搏杀,这个现象无论在股权投资,基金市场都比比皆是。


财富行业转向标准净值化资产之后,要求从业人员具备深厚的专业功底和丰富经历,那种经过市场波澜起伏后沉淀下来的宝贵经验,时间是唯一无法跨越的壁垒。随着非标业务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大部分从业者将站上一条新的起跑线。


随着非标固收产品越来越少、风险越来越高,投资人关注点转向权益化基金。过往展业过程中所依赖话术技能,开始被无数专业细节替代。目前的财富市场不缺业绩好的销售,但极缺专业的投资顾问。这对于愿意相信、愿意尝试、行动力强的从业者无疑是绝好的机会。


©2024  北京融益财富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43096号

客服热线:13910754318 客服邮箱 :13910754318@139.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郎家园10号东郎电影创意产业园B区3楼 网站开发:壹云科技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