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观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保全和传承

保全和传承

工薪岁月静好?中产负重前行!富豪保全传承。 阶层固化的三个秘密(连载)之一 中国式阶层固化


财富管理领域有一个著名的关于“幸福感曲线”的理论,对于家庭个体,当家庭财富增长到一个水平后,更多的财富带来的幸福感并不能上涨反而是呈现下降的形态。这个理论在欧美的一些发达国家都有确认的实体心理学调查研究给以证实。于是就有了“工薪岁月静好,中产负重前行,富豪保全传承。”体现的是不同阶层不同的生存状态和不同的诉求。

工薪确是可以岁月静好吗?中产负重前行为了什么?富豪们为什么忙于保全传承?问题的本质就是“阶层固化”!

尤其,中国人确实是不大一样的民族。中国人估计全球最具有“ambition “的人种。这个词在英文的语境里可以是“雄心壮志”,或者“企图心、上进心”也可以是“野心勃勃”之心。于是在中国从民族到个人都出现了不断爬升阶层的无穷动力。

民族要“伟大复兴”,个人要“光宗耀祖”,家族要“基业千秋”。

中国的阶层的上次大的流动发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新中国建国后的社会主义改造和文化大革命,打破了许多延续千百年的阶层顶端的家族。文化大革命的运动更是推动了工农阶层能够获取优势资源,在高阶层中获得地位。

当改革开放之后,对于财产私有的逐步尊重,以及后来物权法的制定落实。新的财富阶层逐步形成,新的阶层稳定形成后,当然会继续获取优势资源,进一步推动中国式的阶层固化运动,确保在阶层中保持或攀升地位。

国际上著名的IFAIndependent finanical adviser)“独立理财师”机构以独立的财富观察视角在发表了阶层固化的三个秘密(连载)的文章,第一个秘密就提到中国式阶层固化。

中国式阶层固化


阶层固化到底多可怕


“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马太效应。一语道破阶层固化的可怕之处。


一位知乎中叫“万能布偶先生”的网友写道:“在我看来,阶级固化可怕的是,越是低层的人,进步速度越慢。你在10%的增长,然而你的上层阶级已经在30%地增长,你以为你越来越近,可最后发现还是越来越远。我们同辈的还能看到很多来自贫苦家庭的朋友达到初级中产阶级,可我现在回到当年的中学去看,和原先的老师聊天,老师会告诉你,农村学校的生源质量越来越差,稍微家境富足的农村人都把孩子送到城里上学。你会对现在的农村教育充满忧虑。
   
我们都不过是社会历史变迁中的一粒凡尘而已,或许你认为自己是钻石,熠熠生辉,最后发现少数的幸运儿成为了戒指,自己却随沙海流进地底去。


全球范围来看阶层固化基本确是如此的情形。


英国有一个著名的记录片是1964年,格拉那达电视公司拍摄了147岁的英国小孩,并且每隔7年拍摄一次,每次拍摄持续七天,从7up14up...最终以56up作为结尾。

片中采访的14个小孩来自英国的不同阶层,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出身上层社会。

富家三公子。

7岁时,来自精英家庭的JohnAndrew已经习惯了每天看《金融报》或《观察家》,而贫民窟孩子的理想,是能少罚站,少被打,吃饱饭。

John(9岁时父亲去世家道中落,靠全奖读了牛津,律师,娶了大使女儿,想从政并不顺利,虽然外人眼里他很优秀了,但他提到自己的好几个同学已经成部长了,对此他比较失落);Andrew(去了剑桥,律师,妻子是普通人,喜欢田园生活);Charles (在杜伦学历史,当记者,读研去了牛津,后来好像是BBC制片人,很早退出节目)

50年后,几个精英家庭的孩子,上了好学校,找到好工作。三个中产家庭的孩子,有一位成为精英,两个依旧中产。而几个来自底层的孩子,包括他们的后代,依然常常与失业相伴。

伦敦东区平民三姐妹中唯一上了文法学校的Lynn,可惜身体不好有遗传病,流动图书馆工作,比较清贫,婚姻比较顺利 有两个女儿 女儿都没有读大学 ,一个女儿13岁因疾病去世了。



阶层固化的中国形式


由于中国社会的制度与西方还是不完全一样。所有中国严格意义上还是一个单位社会,虽然“单位”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其包办职能开始逐步消解,但是由“单位”所形成的结构壁垒依然存在。

以“单位”在阶层获取优势教育资源为例。可以看到中国式阶层固化的情景。

单位


  我们发现对教育利益的单位拥有和单位保护,以及单位参与下的对教育利益的争取、交换和博弈依然根深蒂固。一方面,一些拥有优质教育资源或能对优质教育资源分配“说了算”的单位,其对单位成员的利益保护或照顾所形成的屏障是其他群体所望尘莫及的,比如教育系统内部的人员,从幼儿园一直到大学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利益的享有权力。另一方面,一些握有强大政治资本、经济资本的单位可以通过单位问的利益互换而获得优质教育机会,比如政府部门(根据不同的地位等级),比如大型央企(根据资助的资金设备多少),比如银行、医院等(根据其提供各种便利的可能)而获得多少不等的优质教育机会配额。

  通过单位关联强势阶层与教育利益的巧妙之处在于,单位是一种制度,这样的链接不 再以个人的名义而是集体的名义,作为一种制度化的存在,其更隐蔽、更稳定、更常规化。只要单位存在,单位之间的相互依赖存在,这种链接关系就不会中断。

  关系

  相比于“单位”这种制度化的方式,“关系文化”对于教育公平秩序的干扰更为根本和深远。关系资本是衡量中国社会阶层群体的一个重要指标。

  中国拥有历史悠久的关系文化、人情文化的社会土壤,“说句话”或是“递个条”在中国社会具有特定的分量,当行动者希望提高目的性行动成功的可能性时,他们多数会动用关系资本。加上社会转型过程出现的体制缺位所带来的灵活空间,使得关系网络在教育领域的运作过程中变得异常活跃。关系资本由“上不了台面”的潜规则操作变成了“明码标价”的显性考量,由退而求其次的“无奈之举”变成了“关系先行”的有力保障或必行之路。在这背后,隐藏着具有不同关系背景阶层的大量寻利行为,小到孩子座位的安排、班干的获得,大到孩子班级教师的配置、加分资格的获得等等,可以说关系资本对教育场域的渗透已经既广泛又深入。

  学区房

政府对教育的垄断角色开退场,给予教育领域更多的自由和空间,由原来自上而下的教育机会配给转变成以家庭为单位的教育机会寻求。

家庭取代国家在教育机会的分配上充当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阶层分化加剧、居住社区贫富的分割明显,学区房的争夺就是表现。学校分布格局与居住区分布相互配套,暗合了教育机会分配的规则由“选拔”到“就近”的过度,原本为了追求公平而实施的“就近入学”改革将进一步强化家庭居住区等先赋性因素的作用。

  户口、保送、加分

垄断部门和群体可以通过制订或改变教育机会的选择标准、分配标准、推荐标准、加分标准、划片标准等等来或显性或隐性地操作教育机会。

户口的价值,尽人皆知。还有各种保送或者加分的暗箱或者显示公平的事情不断爆出便是清晰的体现。

对教育而言,优质教育资源一旦被高度垄断,教育即便可以促进社会流动,也不再是公开的“竞争性流动”,甚至都不是遮遮掩掩的“赞助性流动”,而只能是赤裸裸的“庇护性流动”。 请期待下一篇阶层固化的三个秘密之“教育是阶层攻防的核心武器”。




©2024  北京融益财富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43096号

客服热线:13910754318 客服邮箱 :13910754318@139.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郎家园10号东郎电影创意产业园B区3楼 网站开发:壹云科技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